完全被爱

“大山可以挪开,小山可以迁移,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。”——赛54:10

今天我们将探讨真正的诚实是如何让我们获得更充分的爱的。从根本上说,我们都在寻找爱。只有当我们把自己完全带入关系中,让真爱进入我们的每一个部分时,我们才能体验到爱的丰盛。愿今天当我们腾出空间,对神和自己更加诚实时,神的大爱来充满我们。

如果没有上帝对你的爱的持续、全面的启示,你就活不下去。他的爱是基础。它是存在的理由。没有他的爱,我们一无所有。没有诚实,我们就无法充分体验他对我们丰富的爱。

赛 54:10 是神今天对你我许下的应许。祂对我们说:“大山可以挪开,小山可以迁移,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。” 今天的问题不是神是否爱我们,也不是我们是否有能力经历祂的爱。诗篇 34:8 命令我们:“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,便知道他是美善。” 问题在于,我们是否接受了已经为我们预备好的爱。

你看,除非我们完全诚实地来到神面前,否则我们只会让神爱我们的一部分。除非我们让他进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领域,否则我们将活在一种对神的爱的分离认知中。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,当我们敬拜时,他爱我们。我们知道,当我们服侍时,他爱我们。我们在参与团契、阅读圣经和祷告时,都曾体验过他的爱。但我们是否知道,当我们失败时,他也爱我们?当我们说错话、怀疑他、错过分享福音的机会或逃离他时,祂仍然爱我们呢?

神并不是只在某些时候爱我们。他并不是只在我们成功时爱我们。他的爱是完整的,超越我们。他就是爱。他永远爱我们。罗马书5:8说:“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。”神在你最糟糕的时候也爱你。如果他在你毫无良善时都愿意为你而死,那么祂现在也必然爱你。

如果你想体验到神对你爱的深度,你必须完全地来到他面前。你必须让他进入你每一天的每一部分。你必须让他进入你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你必须活在他对你无条件的爱的启示中,而不是活在一种基于行为的与他的关系中。

愿你今天在祷告中经历神完全的爱。愿祂的爱吸引你更深地进入那已经为你预备好的、毫无阻隔的亲密关系。

祷告

  • 默想神爱的无条件爱的本质。让经文为你描绘神的真实面貌,而非我们有限、世俗的视角。
    “然而,靠着爱我们的主,在这一切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。因为我深信,无论是死,是生,是天使,是掌权的,是有能的,是现在的事,是将来的事,是高处的,是低处的,是别的受造之物,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,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。”
    ——罗马书 8:37-39
  • 来到神面前,让自己被完全认识。向他敞开你心灵的每一部分。求圣灵启示神今天想要如何爱你。记录下他的回应。
    “若有人爱神,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。”
    ——哥林多前书 8:3
  • 花些时间单单接受并安息在神的爱中。体验祂爱那无条件的本质。让祂的爱引导你走向以恩典为基础的生活,而不是行为主义的生活。
    “所以,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,为要得怜恤,蒙恩惠,作随时的帮助。”
    ——希伯来书 4:16

行动
选择凭信心活在恩典中,就是选择相信神的话语。选择按照圣经的教导生活,而非世俗的认知。恩典不是属世的,而是属天的。但神已经救赎我们脱离了以世俗方式为基础的生命。我们现在属于天国,而天国为我们预备的远超过世界所能给予的。无论我们的软弱和失败如何,我们都被完全地、彻底地爱着。

愿你以恩典的启示而活,并在一天中的每个时刻都领受神的爱。

将神放在优先位置


你是否常常感到分心?

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吸引我们的注意力:工作、孩子、配偶、爱好,以及各种生活的需求和干扰。我们必须小心,不要让这些事情比我们与神的关系更重要,或者占据更优先的位置。

十诫中的第一条诫命告诉我们,不可在神面前有别的神。而《申命记》5:8-9则进一步强调:“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,也不可作什么形象,不论是天上、地上、水中的任何东西。不可跪拜那些像,也不可侍奉它们,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,恨我的人,我必追讨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四代。”

然而,多少占据我们时间、金钱、思想和注意力的事物,已经取代了神应有的位置呢?

真理的干扰

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我们的“神”——只要我们崇拜它,或过度地投入时间和精力。甚至我们的感受也可以成为“神”,如果我们让它们控制我们。我们需要问自己:“我是在向神和祂的话语屈膝,还是在向我的感受屈膝?”

另一个挑战是,今天的世界充满了人本主义,人们不希望神和祂的真理干预他们的生活和日常安排。当今社会似乎流行一种自私的风气,这导致各种不健康的状况。

例如,当人们拒绝尊崇神,并在决策中不遵循祂的智慧时,他们往往会陷入忧虑、怨恨和苦毒之中。这些负面情绪最终会表现为身体上的疾病。在我们的文化中,这种行为还会引发道德标准和态度的下降。

但好消息是,我们不必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。在基督里,我们可以享受丰盛的生命!(《约》10:10)

如何养成 为神而活的习惯

拥有神所应许的“丰盛生命”——祂的爱、平安与喜乐——的关键在于,将祂置于我们优先事项的首位。神对亚伯拉罕说:“你要在我面前作完全人,与我同行。”(《创》17:1)注意,神要求亚伯拉罕习惯性地与祂同行,为祂而活。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日常的祷告、敬拜以及阅读圣经的习惯来实现这一点。

我热爱神的话语!它是如此奇妙,能够为我们所有可能面对的问题或困境提供智慧、鼓励、安慰和启发。神的话语能带来内心的平安与稳定,并更新我们的思想(《罗》12:2)。让我们对学习圣经感到兴奋吧!

把神放在首位的益处

把与神建立深厚、亲密的关系作为你的目标,把祂带入你生活的每一个领域。如果你常常向他人寻求答案和认可,请祷告并求神帮助你停止这样做,而是转向祂(《帖前》2:4)。当我们为取悦神而活时,祂应许会赐福我们的生命,使我们兴盛。

当你决定全心侍奉神,并将祂放在生命的首位时,你的灵魂将兴旺,你的喜乐与平安也会增长。记住,要依靠神胜过依靠任何其他事物,并向祂祷告说:神啊,我想这样做,但没有祢,我做不到。”祂并不指望你靠自己的力量或能力为祂而活,并且祂明白你会犯错。

因此,如果你失败了,不要灰心,也不要因此止步;向祂认罪并继续前行。神会赐下恩典,让你完成所需要做的事。一天一天地与你的神同行,你们一起能成就一切!

愿你不要忙碌到无法祷告

祷告之后,你可以做更多的事,但在祷告之前,你无法做比祷告更多的事。 ——约翰·班扬

在黎明前的昏暗光线中,一个人独自在荒凉的山坡上祷告。他默念J文,唱诵诗中的句子,赞美Ta,并倾心吐意。旁观者可能会以为这个人是个修D士,或者至少是个热衷于独处和默想生活的人——因为环境如此荒凉,时间如此之早。 

但就在不久前,整个城市的人都聚集在这人周围,恳求他的帮助。即使现在,城市再次苏醒,回想起昨晚的奇迹,渴望得到更多。片刻之后,这人的朋友们会找到他,告诉他需要满足的需求、要完成的任务、要回应的群众、要见的人。他是在飓风的中心祷告。 

“次日早晨,天未亮的时候,Y/S起来,到旷野地方去,在那里祷告。”

比商人更忙碌,比名人更受欢迎,像有许多幼儿的母亲一样被需要,肩负着像世界一样大的任务,Y/S却去祷告了。 

ta的祷告 

书中很少展示ta在正常事工之外的生活。书中显示他经常去不同的地方,在许多不同的桌子上吃饭,有时休息。但最重要的是,书里显示他在祷告。 

他独自祷告,也与他人一起祷告。他在拥挤的地方祷告,也在安静的角落祷告。他以日常的规律祷告,也以自发的喜乐、悲伤、渴望和需求的表达祷告。众人看到了他公开的能力;门t们看到了ta使这一切成为可能背后的祷告生活

但这样的祷告生活并不容易。当他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让吃饭时间都难以保证时,怎么可能容易呢? ta之所以如此祷告,是因为他将祷告放在首位——有时甚至毫不留情。在他的祷告生活中,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榜样。 

将祷告放在首位 

将祷告放在首位的想法听起来很棒——但这意味着放弃我们非常想做的事情。我们可以谈论将祷告放在首位,但除非我们经常放下次要的优先事项(甚至其中一些是紧迫的),去与S独处,否则我们就没有真的这样做。我们Z的生活提供了最好的例证。 

有时,ta将祷告放在事工之上。当ta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在迦百农外祷告时,他本可以去做事工。“大家都在找你,”他的门t告诉他,即使是在这么早的时候。那些需求也是真实而紧迫的:病人需要医治,迷失的人需要教导,失丧的人需要拯救。但ta去祷告了。 

“当ta的优先事项发生冲突时,祷告从未被放弃。” 

有时,ta将祷告放在睡眠之上。在同一故事中,他“次日早晨,天未亮的时候”就起来,而不是睡到很晚,尽管昨天的事工持续到日落后很久。在另一次场合,“他出去上山祷告,整夜祷告父”。比起他的身体需要睡眠,他更需要祷告。 

有时,ta将祷告放在计划或思考之上。路6中的整夜祷告时间发生在ta叫他的门t来,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”之前。选择哪十二个人的决定需要仔细思考和辨别。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,需要恳切的祷告。 

有时,ta甚至将祷告放在与他在一起的人之上。“ta独自祷告的时候,门t也同他在那里”。正如我们所看到的,ta经常独自祷告。但他需要祷告的次数比他能够离开的次数更多。因此,在不忽视或忽略他人的情况下,ta有时在人群中建立了一个祷告的密室。 

当然,事工、睡眠、计划和与人相处都是ta的优先事项。在书中,他始终给予人们深刻而专注的关注。他的事工显示出精心计划的痕迹。他有时在别人醒着的时候休息。有一次,当他“退到旷野”想独处时,他看到有需要的人群,便决定延后祷告。 

在许多日子里,ta可能在不牺牲任何优先事项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这些(甚至更多)。这是我们值得追求的理想。但对我们祷告生活的教训是:当ta的优先事项发生冲突时,祷告从未被放弃。当他的日程紧张时,他不会不祷告。事工可以等待,睡眠可以缩短,其他优先事项可以放在第二位,但无论如何,他都会祷告。即使环境剥夺了他的独处时间,他要么在公共场合祷告,要么确保稍后再祷告。 

ta的榜样促使我问一些棘手的问题: 

  • – 我有多久因为忙碌而为自己的不祷告找借口? 
  • 我上一次为了保证祷告而提早设定闹钟是什么时候?
  • 我有多久没有暂停计划或思考,而是转向祷告?
  • 当我的日常祷告时间被占用时,我是否有寻找补充祷告的方式?

在现代世界中,我们常常被一种虚假的紧迫感控制。内外的声音告诉我们有太多事情要做,有太多人在依靠我们,也许明天才会有更多时间祷告。但如果有任何人最有理由听从这些声音,那就是Y\S。而他却没有。在充满紧迫需求、机会、挑战和危险的事工中,他仍将祷告视为最紧迫的优先事项。

他知道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? 

最重要的是,ta认识自己,也认识他的父。 

他知道自己“虽然不失去S性”,却“承受了人性的特质:受造性、有限性、依赖性、无知、变化性、有形的身体,甚至亖亡”。他需要智慧以作决定、力量以抵抗试探、洞察力以教导、忧伤中的喜乐、以及面对无法承受的痛苦时灵魂的支撑。

他也知道他的父是满有能力、智慧、怜悯和美善的那一位,并且愿意随时倾听。既然如此,我们又怎能让忙碌使我们远离祷告?

正如无数祷告赢得的奇迹所证明:祷告从未是徒劳的,而是与Fu同工的奥秘工具。愿我们也像ta一样,优先选择祷告,将一切交托那位爱我们的父。

我们认识自己吗?作为人,我们拥有ta所有的需求。而作为罪人,我们还有更多。我们是否在醒来时知道自己容易在没有S的情况下迷失——容易说出败坏的话,走上愚蠢的道路,浪费宝贵的时间,并相信魔G的谎言? 

ta也认识他的父。他知道他是那位用话语创造星辰的S,是那位分散列国、降下瘟疫的S,是那位使垂死的子宫充满生命、击倒如海边沙粒般众多的敌军的S。他知道他是那位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、无法测度的智慧、难以想象的怜悯、无与伦比的美丽和比生命更美好的坚定之爱的S。 

他也知道他是那位耳朵敞开的S。他将好东西赐给他的儿女。他回应祈求者,向敲门者开门,并引导寻求者找到。他在所有地方看见,在所有时刻听见。他知道我们的需要,但仍然喜欢我们说话。尽管我们可能不理解他的时间安排,但他不会延迟太久。 

如果我们认识他,什么样的忙碌能阻止我们亲近他?什么样的紧迫感能比他邀请我们亲近的声音更响亮? 

祷告赢得了多少奇迹 

在一个自给自足、无S的高效世界中,哦,祷告赢得了多少奇迹!通过祷告,几条鱼和几个饼喂饱了五千人,拉撒路,悲伤成为了与S相交的圣所,彼得的信心没有失败,宽恕的话语从十字架上流出,苦杯被倒空,软弱和失败的门徒被保守。 

S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奔跑、建造和工作,但不能脱离祷告。ta深知这一点。因此,尽管忙碌,尽管被寻求,尽管被需要,尽管肩负着世界的紧急责任,ta仍然祷告。我们呢?

持续不断的渴慕

这种渴望本身就是你的d告,如果你的渴望是持续的,那么你的d告也是持续的。正如使徒所说,“要常常d告。”——奥古斯丁

人类很少有事情是持续不断地去做的。我们的本性是有限的,我们不能总是在工作、总是在说话,或者总是感到悲伤、愤怒或快乐。我们会开始,也会结束。然而,有些事情我们却是持续不断地做的,比如呼吸——我们若停止呼吸,就会停止存在。那么,有没有可能d告成为我们持续不断做的事情之一呢?

保罗对帖撒罗尼迦的劝勉“要常常d告”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。我们会对这条命令感到疑惑,因为无法想象怎样才能遵守它。然而,这句话清晰地写在SJ的黑白字里:“要常常d告。”

或许,保罗的这条命令只是一种修辞方式,而不是我们需要字面遵守的事情。的确,SJ中有许多类似的命令。就在前一节,保罗说:“要常常喜乐。”或者在诗篇中,我们可以看到“要常求TA的面”和“我要时时称颂Y和华”的命令。面对这样绝对的命令,有限的人类该如何应对呢?

奥古斯丁(354–430年)通过在讲d和书信中紧密地将d告与渴望联系在一起,提供了一个答案,他自己的作品《忏悔录》也展现了这一点。

d告与渴望

根据奥古斯丁的理解,要明白d告,就必须明白渴慕TA的含义。我们往往认为d告只是低头合手、刻意的赞美或祈求的时刻。然而,这种想象可能会让我们看不到d告的本质,那就是我们对TA的渴望。奥古斯丁在一篇讲d中宣称:“这种渴望本身就是你的d告”。对TA的渴慕是每一个真诚祈求美好恩赐d告之下的暗流。然而,我们不能将渴望和d告混为一谈,而是要像身体和灵魂一样,将它们联系在一起。我们对TA的渴望赋予d告生命,而有意的d告则塑造并增强我们对TA的渴望。

奥古斯丁将d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。广义上,d告是对TA的持续渴望;狭义上,d告是用言语与TA进行有意的交流。正如奥古斯丁在一封信中所写:“我们总是以充满信心、盼望和爱的持续渴望来d告。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,我们也用言语向TA 来d告”。对TA的广义渴望必须成为有意d告的动力,否则d告会变成单纯的仪式或无意义的重复。真诚的d告始于并持续于对TA的渴望。而当我们不再渴望TA时,我们也就不再真正d告了。

然而,为了让我们对TA的渴望不至于消退,我们需要狭义上的d告。有意的d告本身会激活并增强我们对TA的渴望。我们在d告中赞美TA,不是因为TA需要被赞美;我们在d告中向TA祈求,也不是因为TA不知道我们的需要。我们赞美并祈求,是为了操练我们对TA的渴望。如果没有有意d告来激发并增强我们对TA的渴望,这种渴望就会逐渐衰退。

因此,d告既是我们对TA渴望的表现,也是这种渴望的操练。那么,“常常d告”是什么意思呢?奥古斯丁指出:“如果你的渴望是持续的,那么你的d告也是持续的”。不间断的d告就是持续不断地渴望TA。

对TA的无尽渴望

奥古斯丁在那篇长达三百页的d告——《忏悔录》中,生动展现了一个充满对TA渴慕的生命。他以向TA的呼求开篇:“z啊,求你帮助我寻求你,让我在信靠你的情况下发出d告”。在《忏悔录》中,他不断地赞美、认罪,与TA摔跤并祈求,他表达对TA的惊叹与热爱。这一切d告中有一个持续的核心渴望:真正见到TA的本体:“让我得见你的面,即使因此而死,免得我因渴望见你的面而死”。奥古斯丁说,我们必须从诗篇作者那里学习这种渴望:“有一件事,我曾求Y和华,我仍要寻求:就是一生一世住在Y和华的殿中,瞻仰他的荣美”。

但是,我们是否能够时刻感受到这种对TA的渴慕呢?奥古斯丁表明了这种渴望的多种形式,而在一封关于d告的信中,他解释说,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描述这种渴望。我们对TA的渴慕也可以被描述为对幸福的渴望。奥古斯丁通过将“持续的渴望”扩展为对幸福和永生的追求,使这种渴望变得更加清晰:“不断渴慕幸福的生活,而这幸福的生活就是永生”。我们对幸福的渴望,唯有在TA里才能得到满足。正确的渴望使不间断的d告成为可能。

“对TA的渴望是每一个真诚d告的根本动力。”

活出一个以TA为中心的生命——一个“向TA而生的生命”——使我们能够做到不间断地d告。在这样的生命中,我们思想天上的事;我们因着TA的恩赐心存感恩;我们在每一次试炼中欢喜,因为我们知道试炼生忍耐,而这忍耐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TA,更深地渴慕他。然而,这样一种持续渴慕TA的生命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
煽旺渴望的火焰

渴望,就像火焰,必须被维护。我们需要有意的d告来维系对TA的持续渴望。奥古斯丁非常喜欢用火焰来比喻渴望。他在探讨如何激发渴望时,强调了d告的形式和频率的重要性。我们需要频繁的有意d告来点燃对TA的渴望之火。

在“特定的时刻”暂停下来d告,能“让心灵从其他事务和担忧中回归到d告的使命上”。清晨、用餐前、睡前(以及其他时刻)点燃这火焰,让你对TA的渴望不断增长。门徒们目睹耶稣如此经常向Fu去d告,于是向他求教导我们该如何d告。

主d文的形式为我们所有的d告提供了一个模式。奥古斯丁说:“如果你细细分析所有S圣的祈求之词,我认为,没有一样是主d文没有包含的”。主d文的每一部分都塑造我们对TA的渴望,遵循这个模式可以滤除那些无价值的渴望。

用有规律的d告维持我们对TA的渴慕之火,这种d告按照主教导的模式,使我们对地上一切恩赐的爱趋于正道,并增加我们对TA的渴望。我们每个人都天然渴望幸福的生活,而d告提醒我们,幸福只能在TA里面找到。

对天家的渴慕

不间断的d告就像旅途中对家的渴望。在回家的路上,你无法真正安歇。尽管你可能在途中得到片刻的恢复,却无法真正满足于任何一件美好的事物,因为你的心渴望的是家。所以奥古斯丁呼吁他的会众抬起目光,仰望天上的家,记住他们所寻求的是什么:

“当我们得以瞻仰TA的荣光,与他面对面时,我们将能永远不倦地赞美他,没有罪恶的痛苦,也没有罪性的扭曲。那时,我们将不再为TA叹息,而是与那位使我们至终叹息盼望的TA永远联合。我们将进入那城,在那里TA是我们的至善、光明、粮食和生命。我们在这世间旅途中所缺失的一切良善,都将在他里面找到。”

对于jdt来说,我们唯一的渴望就是永远与TA同在。与他同在就是永生;在他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。所以,当你读到保罗劝勉“要常常d告”时,将其视为一个邀请,去培养对TA永无止境、不断增长的渴望。用有规律的d告来维系你对TA的爱火,并以主d文的祈求为形式。在这种方式中,活出一个d告的生命——一个向TA而生的生命。在旅途中,时常抬头眺望天家,那在地平线上触手可及的家。